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从不缺少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安全规程,但最缺乏的,往往是将其内化于心的敬畏与自觉,这种“不接受”并非简单的遗忘或忽视,而是一种深植于人性弱点、组织惰性的复杂综合征。一起起事故教训告诉我们,安全生产最大的教训就是不接受教训。
01为何教训难以被接受?
一是乐观偏见与“不可能”幻觉
“觉得事故不可能发生”,这是一种典型的“乐观偏见”,在心理学上,它指的是个体倾向于相信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而消极事件更可能发生在他人身上。在安全生产领域,这种偏见被无限放大。
对概率的误判,当企业安全运行了100天、1000天,人们会下意识地将“未发生”等同于“不会发生”。统计上的小概率事件在认知上被扭曲为了“零概率”事件。管理者会想:“我们制度健全,管理严格,怎么可能出事?”员工会认为:“按规程操作太麻烦,这么多年不按也没事。”这种对风险的低估,消解了居安思危的警惕性。
对复杂系统的无知,现代工业生产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风险具有隐蔽性、耦合性和突发性。一个螺栓的松动、一个传感器的失灵、一次沟通的误解,在特定条件下都可能通过“蝴蝶效应”演变成灾难。抱有“不可能”心态的人,本质上是对系统的复杂性缺乏敬畏,认为风险是线性、孤立的,而忽视了系统内各要素间非线性交互所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
二是自我特殊性与“豁免”幻觉
“就算发生也觉得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在乐观偏见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是一种“自我特殊性”的错觉。
“受害者”与“我”的分离,当我们学习事故案例时,潜意识里会将事故中的“受害者”视为一个抽象的、遥远的、甚至是因为“愚蠢”或“倒霉”而遭遇不幸的“他者”。我们会不自觉地寻找自己与“他者”的不同:“他们的设备更老旧”、“他们的管理更混乱”、“那个员工操作太不规范”,从而建立起一种虚假的心理防御,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受保护的“安全泡泡”中,灾难会自动绕行。
侥幸心理与技能过高估计,这种心态催生了强烈的侥幸心理。老员工凭“经验”违章操作,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技术足以掌控局面,危险是留给新手的;管理者对隐患视而不见,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运气”足够好,问题不会在任期内爆发。这其实也是一种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将侥幸的成功等同于能力的保障。
三是事故学习的形式化
事故学习往往停留在“开个会、读个报告、写个总结”的层面,缺乏深入的、刨根问底的原因分析(如未能真正运用“5Why”分析法或事故树分析),更缺乏将教训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操作流程、培训教材和技术改进的有效机制,教训被文档化,而非制度化、行动化。
02如何让教训真正“入脑入心”?
讲述“自己的故事”,挖掘和分享本企业、本班组历史上的未遂事件和小事故,让员工意识到危险其实并不遥远,就潜伏在自己身边。建立未遂事件报告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主动上报。
常态化风险研判,定期组织所有相关人员开展作业风险辨识,不是由安全部门包办,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发言,讨论“哪里可能出错”、“后果会多严重”,强制进行系统性思考,打破“不可能”的幻觉。
建立“学习型组织”机制,对任何事故和未遂事件,都要成立跨部门调查组,运用科学工具深挖根本原因,不仅要问“谁做错了”,更要问“为什么系统允许他做错”。并确保每一项整改措施(流程修订、培训加强、技术改进)都责任到人、限期完成、跟踪验证。
0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的慨叹,穿越千年,依然是安全生产领域最真实的写照。一起起的事故用最惨烈的方式告诉我们系统的漏洞在哪里、人性的弱点在何处,如果我们选择性地阅读,甚至将其束之高阁,那么付出的代价将不可估量。
安全生产的警钟,从来不是为过去而鸣,而是为未来而鸣。接受教训,绝非仅仅是记住悲惨的故事,而是要完成从“知”到“行”的惊险一跃。它要求我们真诚地审视自我,催促我们每一个人——从决策者到操作员——用最坚定的决心、最系统的思维、最细致的执行,破除认知上的傲慢与偏见,将安全的基因植入每一个流程,去筑牢那一道本该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