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规范制定的背景与目的
1、制定背景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当前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各类安全事故频发,部分事故是由于个体防护装备管理不善、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如陕西精益化工有限公司氮气窒息事故、张掖耀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硫化氢气体中毒事故等。这暴露出部分企业对个体防护用品配备认识不足,缺乏强制性
标准约束,使得个体防护这一安全最后屏障失效。
相关法规要求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为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需要更具体的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
现有标准存在不足:此前国家制定的个体防护相关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未引起企业和作业人员足够重视,无法有效指导和约束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和管理,因此需要制定更具强制性和针对性的标准。
2、制定目的
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通过规范个体防护装备的采购、使用、维护等全过程管理,确保装备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减少职业伤害发生,保障劳动者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个体防护装备管理体系,明确各环节要求,提高企业个体防护装备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而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为个体防护装备管理提供统一标准和依据,推动各行业在个体防护装备管理方面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营造重视安全生产的良好行业氛围。
三、主要内容
《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AQ6111-2023)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主要内容如下:
1、总体要求:用人单位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未按规定配备使用装备的作业人员不得上岗。安全使用需满足配备选择、性能状态和使用方法三方面要求,过程管理包括采购、发放等环节。用人单位应据此编制管理制度或企业标准,保障经费资源,并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
2、安全使用要求:
危害辨识与评估:以生产作业场所和个体防护装备为对象,辨识评估作业环境导致的安全健康风险,以及装备配备不合理、性能不良、使用不当等导致的危害因素。
配备选择:应符合GB 39800规定,根据危害辨识与评估结果,选择适应、适合、舒适、兼容的装备,建立作业岗位配备清单。
性能状态:产品标识应规范、齐全、清晰,外观完好,部件完整,功能完好,保护装置有效,且在有效期内。
使用方法:应穿戴正确,使用前检查确认,明确使用注意事项,规范使用后存放保管。
3、过程管理要求:
采购:采购符合标准的装备,建立相关管理制度程序。入库应检查验收,确保性能状态、资料、检验检测报告符合要求,统一编号,建立台账,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强制检验的装备要粘贴检验标识。
发放:建立发放管理制度,根据配备清单选用装备,发放时检查性能状态和适合性,履行领用和交回手续。
培训:建立培训管理制度,作业人员需经上岗前培训,用人单位应制定培训计划,明确时间、对象和内容,由专业人员负责培训。
使用:作业前检查装备,正确佩戴使用,发现问题及时停止作业、更换装备。使用后妥善保管,做好记录,检查状态,按规定清洗消毒。用人单位应建立监管制度,做好现场监督检查。
报废:个体防护装备的判废和更换应符合GB39800.1-2020的相关规定。
四、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最新版本
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AQ 6111-2023)由应急管理部于2023年12月20日发布,2025年1月1日实施。以下是其完整版内容: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安全使用要求、过程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用人单位个体防护装备的安全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39800(所有部分)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3980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个体防护装备是指从业人员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所穿戴、配备和使用的各种防护品的总称。
4、总体要求
用人单位个体防护装备的安全管理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要求。
未按规定配备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的作业人员不应上岗作业。
用人单位个体防护装备的安全使用至少应满足配备选择、性能状态和使用方法等三方面要求。
用人单位个体防护装备的过程管理至少包括采购、发放、培训、使用、报废等环节。
用人单位应依据本文件,结合单位具体实际,编制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制度或企业标准。
用人单位应保障用于个体防护装备配备、相关培训及使用管理等所需经费与资源。
用人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或兼职个体防护装备管理人员。
5、安全使用要求
危害辨识与评估:用人单位应开展全面系统的危害因素辨识和危害风险评估,包括以生产作业场所为对象,辨识作业环境导致的安全健康风险;以个体防护装备为对象,辨识装备配备不合理等导致的危害因素,并基于此制定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选择、性能状态、使用方法等方面要求。
配备选择:应符合GB 39800规定,根据危害辨识与评估结果,正确选择个体防护装备,建立作业岗位个体防护装备配备清单。
性能状态:产品标识应规范、齐全、清晰,外观完好,无可见的材料和制造缺陷,部件完整,功能完好,保护装置有效,且在有效期内。
使用方法:应穿戴正确,使用前检查确认,明确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规范使用后存放保管。
6、过程管理要求
采购:应采购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个体防护装备,根据作业岗位配备清单提出需求,制定采购计划,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入库应履行检查验收手续,确保性能状态、资料、检验检测报告符合要求,入库装备应统一编号,建立台账,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强制检验的装备要粘贴检验标识,库房存放条件应满足装备要求。
发放:建立发放管理制度,根据配备清单选用装备,经现场负责人确认批准后,履行领用和交回手续,发放时检查装备性能状态和适合性。
培训:建立培训管理制度,作业人员需经上岗前培训,未通过培训及考核者不应上岗作业。用人单位应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对象和内容,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培训,培训范围应覆盖所有相关人员,装备或法规标准变化时应及时培训。
使用:作业前检查装备,确保符合要求并与使用人员适合,正确佩戴和使用。作业过程中,若装备不满足安全要求应立即停止作业,不应使用不合格装备。使用后检查装备状态,及时交还、清洗消毒,用人单位应建立监管制度,做好现场监督检查。
报废:个体防护装备的判废和更换应符合GB 39800.1—2020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建立报废审批制度程序,及时对报废装备进行处理。
标准还包含附录A(常用个体防护装备性能状态和使用方法要求)、附录B(个体防护装备编号方式)、附录C(个体防护装备台账)、附录D(个体防护装备检查记录表)、附录E(个体防护装备定期检验记录表)等内容,如需详细了解可查阅标准原文。
五、个体防护装备在不同行业的差异
个体防护装备(PPE)的行业差异主要由各行业的核心风险决定,不同行业面临的危害类型不同,所需防护装备的重点和功能也有显著区别。以下是主要行业的差异特点:
1.制造业(含机械加工、化工等)
核心风险:机械伤害(如切割、碾压)、化学腐蚀、高温烫伤、粉尘吸入等。
典型装备:
防割手套、钢头安全鞋(防砸、防刺穿);
化学防护服、护目镜(防酸碱飞溅);
防尘口罩、防毒面具(针对粉尘或有毒气体);
隔热手套、防火围裙(高温作业场景)。
2.建筑业
核心风险: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粉尘(如水泥、砂石)。
典型装备:
安全帽(防物体砸击)、安全带/安全网(防高空坠落);
绝缘手套、绝缘鞋(防触电);
防尘口罩、防护眼镜(防粉尘和飞溅物)。
3.医疗行业
核心风险:生物感染(病菌、病毒)、化学消毒剂接触、锐器伤害(针头、手术刀)。
典型装备:
医用口罩(N95或外科口罩)、防护服、隔离衣;
医用手套(无菌、防渗透)、护目镜/面屏(防体液飞溅);
锐器盒(虽非穿戴装备,但属防护工具)。
4.矿业(含煤矿、金属矿)
核心风险:粉尘(矽尘、煤尘)、有毒气体(瓦斯、一氧化碳)、坍塌、机械伤害。
典型装备:
防尘面罩(高效过滤粉尘)、自救器(防有毒气体);
安全帽、防砸安全鞋;
反光工作服(提升作业可见性)。
5.电力行业
核心风险:触电、电弧灼伤、高空坠落。
典型装备:
绝缘手套、绝缘靴、绝缘服(防触电);
电弧防护面罩、阻燃工作服(防电弧灼伤);
高空作业安全带。
6.农业/畜牧业
核心风险:农药/化肥接触、动物疫病、机械伤害(农机操作)、蚊虫叮咬。
典型装备:
耐酸碱手套、长袖防护服(防化学物质);
防水靴、防护口罩(防疫病和异味);
防割手套(操作农具时)、驱蚊帽。
综上,不同行业的个体防护装备以“针对性抵御核心风险”为核心,从材质(如绝缘、阻燃、防渗透)到功能(如过滤、隔离、缓冲)均围绕行业特有危害设计。
六、个体防护装备的选择和使用应遵循原则
个体防护装备(PPE)的选择和使用需以“有效防护、科学适配、合规实用”为核心,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根据作业环境的具体风险类型选择装备,如粉尘环境选防尘口罩,触电风险选绝缘装备,避免“通用装备应付所有场景”。
结合作业强度和时长,例如短时低风险可选用轻便型,长期高风险需选耐用且舒适度高的装备。
2、合规性原则
装备需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如中国GB标准、国际EN标准等),确保质量合格、防护性能达标。
优先选择经认证的正规产品,避免使用无标识、无检测报告的劣质装备。
3、适配性原则装备需与使用者身体特征匹配,如安全帽尺寸合适、手套贴合手部、防护服不影响动作灵活性,避免因不合身导致防护失效或操作受阻。
考虑使用者的个体差异,例如对某些材质过敏时,需更换替代材料的装备。
4、优先性原则
个体防护装备是最后一道防线,应在工程控制(如安装通风设备)、管理措施(如作业流程优化)等手段无法完全消除风险时使用,不能替代其他风险防控措施。
5、培训与规范使用原则
使用者需经培训,掌握装备的正确穿戴方法、使用场景、维护保养和报废标准(如口罩的佩戴气密性检查、防护服的穿脱顺序)。
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避免因操作不当(如戴手套接触污染物后触碰面部)降低防护效果。
6、定期检查与更换原则
定期检查装备的完整性和性能(如安全带是否有磨损、口罩过滤效率是否下降),发现损坏或失效立即更换。
按使用寿命或使用频次及时更新,不可超期或超限使用(如一次性防护服不可重复使用)。
这些原则的核心是确保装备“选得对、用得好、护得住”,最大限度降低作业人员的暴露风险。
七、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更换期限
个体防护装备的更换时间需根据具体类型、使用场景及行业规范综合判断,主要分为以下情况:
1.常规医用防护用品
如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等,在污染风险较高的医疗环境中,建议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被污染或潮湿则需立即更换。
2.防静电服等特殊装备
部分装备(如防静电服)有明确的穿着时限要求,通常不得超过8小时。
3.强制报废情形
以下情况需立即判废更换:
超出标注有效期;
检测不符合国家标准;
出现功能性损伤
4.行业专项规范
高危行业(如石油、化工、电力等)需根据国家标准《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GB39800系列)执行,不同场景和工种可能规定不同的最长更换期限。
总结:更换时间需结合装备类型、使用环境及行业标准,常见范围为4-8小时,特殊情况下需按污染或损伤状态即时更换。
八、如何判断个体防护装备是否需要更换
1.定期检查与专业检测
对于铅衣等特殊防护装备,可通过触摸检查是否出现凹陷或凸起,或用射线透视检查破损情况。用人单位应定期检测装备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完好有效。例如安全帽、呼吸器等关键装备需按照有效防护功能的最低指标和有效使用期强制报废。
2.外观与功能异常
若装备出现变形、裂纹、污损、异味或性能下降(如过滤式呼吸器滤盒阻塞),应立即更换。例如
防护眼镜镜片磨损、防化手套袖口弹性失效均需及时处理。
3.时间周期与使用频率
部分装备有明确使用期限,如口罩一般每4-6小时更换一次,若被污染或潮湿需即刻更换。公用
防护装备应由车间统一保管并定期维护
4.特殊环境与工况影响
高温、强磁场或化学腐蚀环境会加速装备损耗。例如电焊工需定期检验呼吸器耐燃性,地下作业需复核过滤组件粉尘适应性。
5.判废标准与强制更换
达到说明书判废条件(如过期、性能不达标)或经检测不合格的装备必须更换,严禁继续使用。例如耳罩外壳裂纹会导致减噪功能失效。
不同类型装备的更换标准存在差异,建议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和行业规范执行。例如防毒面具需定期检测气密性,而防坠落设施需通过载荷冲击测试。用人单位应建立维护台账,动态监管装备状态